查看原文
其他

画风解读 | 喇叭里的声音-读画家郑少雄画作

2016-08-22 画风解读 揭阳书画网



喇叭里的声音

读画家郑少雄画作


文/刘云龙


Painting style interpretation

[画风解读]



郑少雄 | 简介

郑少雄,笔名了然。师从孙其峰教授。曾有国画作品二件被中国画研究院(现国家画院)收藏,有数十件书画作品发表于《人民日报》《中国书画报》《美术报》《书与画》等报刊和大型辞书。

潮南政协常委 \ 潮南区优秀拔尖人才 \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

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\ 汕头美协理事 \ 汕头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 \ 潮南区美协会长

江苏省国画院画师 \ 河南省书画院画师 \ 峡山书画协会会长 \ 自劳地主人




中国艺术,贵在生命。中国画创作以布置意象为一,以作品的主题展现,意境的创造,画面的整体融合,其关键在于意象的经营。涉及到整个的创作过程。艺术的魅力在创新,新来自创造,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热爱、观察、体验及其深切的感受。生活中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各不相同的现象,现象是外在的,感受是主观的,现象与感受的统一是能动的。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”。




近日我读了数幅画作,印象颇深。其中一幅,特别醒目,画面简练清晰。主题构思、取材、造型、设色以及置陈布势等,思路开通、有得于心。艺术上有自创的脉路。





此作是画家郑少雄的新作。一根剥蚀斑斑的电线杆上,拴着一个高音量的喇叭,定位在视觉的中心点上,八只麻雀、神态动势于开合呼应之中。画面左上角,是晴是阴光线混弱的太阳,地面上放着两捆收割的稻子。右上角是题有“无事听鸟聊天”。画面左侧有一个长题数行,文意是作者小时候那个年代留下的深刻回忆。高音喇叭里的声音,是村里老书记向乡民们训话不止……。所题随画中物象之形之音而伸,直接对应、相互生发,以题发画融为一体。点醒画中作者视觉看不见的事物,导向深化而渐渐拓展,将观者的思维引入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个典型的时空,并使他感受到想象得更为深刻的内涵。

画面朴实简淡,且透出一种不祥的荒寒之气。景象是“文革”时期田间、地头、村口是最常见、最普通而又典型的一角。凡经历过“十年浩劫”这个年代的人,无不感到身上的伤痛,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的反映。




“破四旧”、“早请示晚汇报”、“揪出这个、打倒那个”、“猪圈、牛棚”、“红卫兵”“批斗会”“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不得翻身”、“文斗武斗”,可谓天塌地陷。人人自危鸡犬不宁。诗人熊鉴为《哭无辜罗难者》呐喊:“不为辩不为冤,肃清阶级要清源。杀人无罪还行赏,一颗头颅六十元。”是啥藤才结啥瓜,上株祖考下连娃。武鸣道是开先例,砍尽枯藤铲尽芽。”《株连》乱杀无辜,曹营人人命,一夜之间变化无常。“生活难道不是一出奇异的戏剧,里面混杂着善于恶、美与丑、高尚与卑劣。”(雨果)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时空,是惨无人道血流不止的时空,是中华文化被践踏毁灭而断层的时空,是炎黄子孙最悲愤最痛苦的时空。这画外之境之情,具有显露强烈的表现性。反映了作者讲“仁爱”、“善行对人性生命的呼唤。”所谓“无事听鸟聊天”,实为静中寓动,是作者构思安排的一个时序、定向、连续运动溯推而深化的过程。借助于长题与形象,打开人心人性的突显,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此作概而言之有四:一、笔墨造形以题生法,缘景之意、外示沉静、内蕴情感。显现作者的心境与纯洁,亲和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。二、作者在生活感悟中,视野广阔、思路深远。不仅在大自然中吸取营养。且进入到社会生活的观察。用题文点醒了主题、增强了绘画视觉的审美因素和心理效果。弦外之音、令人入想。三、人最宝贵的是生活,人生存的一切若棘、酸甜,都与生活紧密相关。如常的生活中充满了疑问。一切生活现象都有其根源。这疑问、根源要艺术家自身去寻找答案。自然中的生活物象,黄宾虹先生说“舍取必须处于画人之艺心”生活是鲜活的、向前的、变化无穷的。四、中国传统是源流生机勃勃的一种文化命脉。亲切而品以自然。此作在整幅处理上,不刻求笔墨的小变化、小趣味,而充分利用曲与直、黑与白、虚与实、动与静、大与小对应的效果,突出拓展主题,以求整幅的主次分明,内外关联、调和对比的和谐,透析出作者挥毫时的心态、质朴、稳重、不修饰、自然流露。




画家郑少雄是一个写实纯厚、潜心学养、谦恭勤奋的画家。不随风、有见解、涉猎面广,有生活深度。在教学、教研和创作上,在他创办的“自劳地”,点点耕耘近三十年。弘扬中国文化传统,积极参与并主持策划社会的文化艺术活动“自爱良心地、有劳美育园”。培育出一批一批艺术苗子,送进了艺术院校,将素质教育和以德养地治园相融合,是画家艺路的独特追求。许多报刊杂志所发的作品,可见画家辛劳的丰硕成果。更可贵的,画家志坚不懈,始终坚持着清心自在、自劳自得、润物无声,让高雅艺术悄悄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做人作艺的宗旨。在中国绘画史上,花鸟画有着丰富而悠久的艺术表现和深厚的历史传统,名家名作不胜枚举。尤其是经典之作,望能多读多思,以古人为师,以传统为法。以古创新,新不失古。艺术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,是一种生命状态的文化暗喻。艺无止境,在生活的磨练中,继往向前,攀登高峰。


刘云龙 

著名作家、书法家

2011年11月21日于北京





揭阳书画网·版权所有

(转载请注明出处)


★★★

近期精彩 点击阅读

艺术的背后是文化-读洪世杰先生肖像油画断想

黄绪超 墨竹作品欣赏

雄奇古拙论星翁-十万山人艺术赏析

用水彩寄托淳厚的情感-谈陈晓生的水彩画
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进入

揭阳书画网·微社区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